《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5-03-30 04:03:50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老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方法:

1、前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2、在这堂课上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

3、运用感性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科学精神,比如:用感情朗读还原当时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与想象,在情境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最好的老师”

1、熟悉的旋律唤醒心底的记忆,六年的学习生活,与你们朝夕相处的,除了坐在身边的这些可爱的同学,就是教给你们知识的老师了,现在,你们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或是简短的句子说一说,你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

2、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美国作家大卫·欧文认为谁是他最好的老师啊?”

生:“怀特森先生”。

师:“错了吧?作者觉得怀特森先生连个一般老师都算不上,不信,你读读这句话。”出示“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生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

生: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

生:这种老师不配当老师。

生:这种老师根本不符合好老师的标准。

师:“再把课题和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疑问?

生:我感觉到这两句话自相矛盾,好像不是在评价同一个老师。

生:我觉得这里作者对怀特森的看法不符合题目意思。

3、为什么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的看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3段。看看怀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这么气愤?

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如果你认真地按照老师教的去答题,却拿到了打满红叉的试卷,心情又会怎样?)

4、一个人得零分还算正常,可全班同学都得零分,叫人怎么想也想不到,用一个词那就叫——(出人意料)读“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5、考试的结果只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让你出乎意料?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说,“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因此,你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全是错误的信息。

如果当时你也是其中一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心情怎么样?(忿忿不平、懊恼、感觉受骗上当、被戏弄……)

是的,教室里肯定是一片哗然,带着你刚才说的心情,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二、再读课文,释怀“最好的老师”

我们愤愤不平,可怀特森却依然我行我素,振振有词,与其说考试的结果让人出乎意料,还不如说怀特森的解释更出乎意料。还有哪些地方让人出乎意料?

“本次测验的零分记录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1)据老师了解,西方国家升中学是不考试的。凭的就是这张成绩单。孩子们有时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你认为,老师该不该把零分写进我们的成绩报告单。

(2)我们的出乎意料,却在老师的意料之中,他希望我们记住的是什么呀?(指读后半句)

(3)原来如此,就为了这么一句。(齐读后半句)整整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全班同学以零分的惨痛代价就换来这样一句话。这个教训让学生刻骨铭心,这也正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吃一堑,长一智。这就是他的个性所在,这就是他的魅丽所在。读——“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三、细读课文,走进“最好的老师”

1、从第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课堂内到课堂外,怀特森先生带来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与其说他个性十足,不如说他用心良苦。他如此用心,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随时记录你的感受,一会交流。

(1)“冒险”——你会在这样冒险的课堂上睡大觉吗?

(2)“挑战”——是呀,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搭设了平等对话的平台,使学生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这便是一种挑战。

(3)“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花这么长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不正培养了我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既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真是太吸引人了。

师:是啊,在不断的冒险中,不断的挑战下,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更为重要的是他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那是不是要求我们就不要相信书本,相信权威了呢?我们要尊重书本,但不要迷信书本;我们要尊重权威,但不要盲目崇拜权威。读——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2、古往今来,正是人们一个个对书本的打破,对权威的推翻,才有了这个社会的不断进步。课件呈现解说:哥白尼坚持自己的“日心说”,之后的布鲁诺更是因此作出了被烈火烧死的伟大牺牲。伽利略的落球实验已是家喻户晓,他揭示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从相同的高度下落会同时落地的事实,但他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的精神更值得人尊敬。

3、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要学会质疑,不要人云亦云。出示名人名言:读这些古圣先贤的话还有很多,一言以之那就是——“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4、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没错,作者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了一个道理,从此认定是怀特森是他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把这种一事一议的写法呈现给大家,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拓展延伸总结收获

1、想象:如果当时同学们不迷信老师,课堂上又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呢?

2、同学们,这就是老师教给我们的全部,这就是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 ……此处隐藏24233个字……动(或被剪下双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

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许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体现在聂利身上的勇于怀疑的精神,比“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为可贵。

五、回顾全文,探讨写作手法

1、假如你来写“我最好的老师”,你会怎样写?

2、快速浏览全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与刚刚自己的写作思路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3、根据学生回答,点出以事见理的写作手法。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积极运用。

六、教师小结结束该课我最好的老师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训练学生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领会安妮·莎利文对学生的深沉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自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自读课文一质疑一讨论问题一释疑。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海伦·凯勒,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有志青年人众所周知的名字。她是一个美国人,她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听力,不久又变哑,生命的开端就是多灾多难的。但幸运的是这个病弱的生命受到一位优秀老师——莎利文小姐的关爱和栽培,使她顽强地成长起来,使她生命之火燃烧并焕发出无比的光芒,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这个残疾儿童最后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故事在诸多方面都给我们以启示,但最重要的启示应该是“爱”,爱生命、爱人、爱学习、爱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海伦·凯勒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杰出的学生的老师——莎利文小姐。(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解题

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后来,她的父母亲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利文老师到她家里协助,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她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书写。十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年读大学,1904年她大学毕业,并和莎利文老师合作她的自传《我的一生》,此书一出,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的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此后,她又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她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出版了《我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海伦·凯勒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身有残疾,又聋又哑又盲。

2。在海伦·凯勒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

明确:莎利文老师。

3。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她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异之处?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归纳)莎利文老师是利用实物来教导“我”认识具体事物,认识自然界。例如:她“给我一个洋娃娃。我玩了一会儿以后,她慢慢地在我手上拼了四个字母‘d一o一l-l’(洋娃娃)。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我很感兴趣。我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来我也学会了拼字··、…”再如“我们走到井边,有人在吊水,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我的注意为全凝聚在她的手指上。突然,我似乎重新记忆起了被遗忘的往事而引起欢乐的激情。语言的奥秘打开了我的心扉,我懂得了“水”是清凉的……这个字是活生生的。”

(莎利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归纳)通过理解教法,教会海伦认识“爱”的莎利文老师是从生活中和比喻的方式中教导致认识爱的。“莎利文小姐把她的手臂温存地围着我的脖子,在我手上拼写了‘我爱海伦’……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老师回答说,‘爱’就像云一样。你不能摸到云,但你会感觉到雨。同样,你不能摸到‘爱’,但是你知道人的温情可以灌注到每一样东西中去。没有爱你就没有欢乐,你就不愿游玩。”

4。在和莎利文老师相处的日子里,世界在海伦·凯勒的心目中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

5。你觉得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

明确:莎利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好老师。(从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很快会发现,莎利文老师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

6。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常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在阅读时体会起来也才十分不易。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价值所在。)

7。最后,我们以全班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生齐读……

8。结束语

师生情,是人间最为美好的情感之一;尊师爱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老师,我从这篇课文中领悟到怎样做个好老师;作为学生,我们大家也应该从海伦·凯勒的热爱学习中感悟到怎样做才算是一名好学生。让我们各自都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心灵的熏陶吧。

[作业]

同学们课下继续思考海伦能够取得成功的奥秘,并把你思考的结果写成一篇短文,字数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科学的教学方法

深沉的爱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