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

时间:2024-10-24 21:47:05
有关《项链》教案4篇

有关《项链》教案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链》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项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研读人物描写,概括玛蒂尔徳的形象。

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书写作者“莫泊桑”,问:我们曾学过他的什么作品?或你曾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写得什么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

莫泊桑很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莫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投影鲁迅之语)鲁迅曾赞《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关于莫泊桑更详细的资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有关莫泊桑的“花絮”。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小说(教师板书课题)《项链》。

二、整体把握,理情节。

快速读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看作者以项链为线,写了哪些情节?(借——丢——赔——识)

你最欣赏的情节是哪个?简述理由。要求:一句话作答。

丢项链——玛蒂尔徳命运的最高点和转折点。

识项链——玛蒂尔徳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三、重点

3.找出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玛蒂尔徳的描写,透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的过程。

方式:自度和小组讨论结合。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发言。

要点:

借项链前——想得人欢欣、被人羡慕、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得到请柬——懊恼、发愁

舞会上——陶醉

舞会后——赶快逃走

丢项链后——毅然决然打定主意,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如何还债——辞退女仆,迁移住所。刷洗杯盘……一个铜子一个铜子的省。

十年后,还清债务,再遇女友——坦然相对

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徳。

① 以课后练习二为依据,请同学展开讨论,要求必须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② 教师归纳

玛蒂尔徳该不该有梦想?该如何看待她的梦想?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

从人性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爱美、想过的好一些的心理。她参加舞会只是展示美丽,想得到羡慕,并没有损害他人,而且晚会后也并没有依靠男宾,甚至部长去解决困难。至于她那狂乱的虚荣心,是她的缺点,也是人性的弱点。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偿还债务,表现了她在命运面前的坚强、勇敢、果断。再次见到女友,坦然面对,说明他对命运无所抱怨与悲叹,有敢作敢为的自豪。她的美丽可爱表现在她的诚实守信,勤劳坚忍。

玛蒂尔徳是一个有着人性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任选一题写二三百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小说结构艺术,来进一步透视人物的性格。

2.引导学生领会情节发展偶然中的必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汇报上节课的作业,并请同学做点评,以提高听得效率;教师强调想象的情节一定要忠实于人物性格,符合情节的真实。

二、欣赏小说结构艺术

教师学法指导

这篇小说的构思可谓精巧,在我们学习的重点之中。要欣赏小说的结构艺术,应该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看情节安排,看线索贯穿,看铺垫伏笔,看其妙在何处。

学生自己速读浏览,体会妙之何在?

小组讨论,优势互补,选派代表发言。

班级讨论明确。

要点: ① 铺垫与伏笔,为情节展开提供了依据。例如,序幕写玛蒂尔徳的梦想,变为下文她为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和借项链作了铺垫。还有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丢项链后珠宝店老板的回答,还项链时女友的随意这一系列伏笔使得“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合情合理。 ② 以项链为线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偶然性,是玛蒂尔徳对生活的选择,更好的凸显了玛蒂尔徳人性中美的一面。 ③ 戏剧性的结尾,项链是假的更耐人寻味。衬托了玛蒂尔徳的单纯善良、诚实守信,也暗示了法国上流社会的虚伪。

三、总结扩展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环环相扣的情节,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巧遇的必然性,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结尾,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布置作业

建议同学课下浏览《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进一步体会。

《项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说的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常规教具

【教学准备】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问卷调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幻灯片展示

三、情节简要回顾与结尾猜想

问:整个故事围绕什么展开?

项链

问:故事基本上可分为几部分,以“项链”为中心词来概括。

借――丢――赔――假

问:哪个情节最为震撼人心?

结尾

问:故事结尾“抖了一个包袱”,出人意料,奋斗了十年竟然就是为了这一挂假项链!真相大白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大胆推想,同组讨论。

估测可能结果:

a、得到全部赔款(可能性不大)

b、得到部分赔款,玛蒂尔德坦然接受了,皆大欢喜< ……此处隐藏2821个字……/p>

明确:丰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是刻画玛蒂尔德形象的主要方法:

①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截了当地表现她的内心世界,如开篇时介绍她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对豪华奢侈的贵妇人生活的狂热梦想;

②通过玛蒂尔德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其内心世界,如得到请柬后,情绪的变化:懊恼地丢--哭起来--迟疑地提出要求--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地、借--跳、搂、亲、跑。这些动作语言就把她那种既急切地盼望参加夜会,又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舞服而懊恼,为丈夫贫困而悔恨的复杂心理,也写的细致入微,把玛蒂尔德在虚荣心指使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

6.归纳玛蒂尔德的形象特点。

(二)品鉴情节结构

1.“借项链”是人物命运的转折点,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层层铺垫下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请你说一说作者是怎样铺垫的?

明确:序幕写她狂热的梦想,为下文她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及借项链做了充分的铺垫。

玛蒂尔德受虚荣心的驱使,为了不使自已在夜会显得寒酸,借来项链精心包装自己,埋下了悲剧的导火线;在夜会上她的虚荣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夜会结束,怕丈夫披在她身上的家常外衣,被穿珍贵皮衣的女人看到暴露她的穷酸相,于是匆匆逃走,回家的途中依然陶醉于夜会的成功,得意忘形,这种陶醉、慌乱和得意中,为“丢项链”作了铺垫。丢失项链的必然性,正是以玛蒂尔德的性格为基础的,是她那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2.“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早在前文有了多次暗示,请找出来。

明确:三次伏笔: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赔项链时老板的回答--还项链时女友的随意

3.构思的“巧妙”体现在哪里?“深刻”体现在哪里?

明确:铺垫与伏笔,为展开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有偶然性,是玛蒂尔德对生活的抉择。

项链是假的衬托玛蒂尔德的`单纯、诚实与守信,也暗示着上流社会的虚伪。

4.戛然而止的结尾有什么丰富的意味?

明确:①给玛蒂尔德心灵上沉重的打击,进一步批判其虚荣心。玛蒂尔德以青春为代价,节衣缩食,倾其所有,用10年时间还清债务,一旦得知项链是假项链,她为了夜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是对她的虚荣心狠狠的一击。

②深化主题。项链固然是假的,她所追求并陶醉于其中一夜狂欢也是假的,她梦寐以求的奢华享受同样也是虚幻的,不值得用有意义的生命去追求。

③空白的艺术手法,借无形表现有形,赋予空白丰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三)品味小说主题

1.作者对玛蒂尔德是什么态度?你怎么评价她?

2.玛蒂尔德的悲剧源于她对现实的不满,对现实生活不满意的她产生这样的梦想错了吗?该如何看待她的梦想?

3.作者借玛蒂尔德的悲剧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①小说通过对一个爱慕虚荣,一心向上爬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不幸遭遇的描写,尖锐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

②人生变幻,命运无常,难以把握。社会残酷,人生残酷!

四、作业

《项链》构思巧妙,尤其是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你选择一题,展开想象,续写(改写)小说结局。

①改写结局:“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

②续写结局:“可是我那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项链》教案 篇4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从经济学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常乐。反之,一个物质消费有限,欲望无穷大,那将怎样呢?我们来看小说《项链》,从中寻找答案。

2、作者介绍

莫泊桑是19世纪下半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写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和3部游记。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艺术成就尤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称。

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漂亮朋友》。他的中短篇小说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各个社会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物形象,小说《项链》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小资产阶级的故事。

3、检查预习

(1)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2)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哪些几件事?

二、分析悲剧成因

1、师:同学们在预习感言中都提到了“悲剧”这个词,那么,你们为什么认为这是个悲剧呢?

明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玛蒂尔德其实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女子,却因为丢了项链而付出了十年艰辛的代价,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2、提问:那么,玛蒂尔德身上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明确:她诚实守信、坚忍顽强、恪守尊严、勇于负责、真实不虚伪。

3、提问:这样一个灵魂深处具备优秀品质的女子为什么以悲剧收场?

明确:因为虚荣心作祟。

4、思考讨论: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按情节发展顺序来)

(1)序幕部分

提问:序幕部分是怎么刻画她的虚荣的?

明确:她梦想着追求豪华生活,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而且她觉得凭自己的美貌理应过这种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冰冷的、寒酸的,“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尖锐矛盾,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正如文中所说“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这种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正可看出她的虚荣。

师: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却必须是容易犯错误的人。而他(她)之所以犯错误,不是由于他(她)对自己身外的事物一无所知,便是由于他(她)的欲望。”

(2)“借项链”部分

提问:作者如何描写玛蒂尔德在借到钻石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

明确:“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链时的不安;

“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

“迟疑”、“焦虑”——担心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

“跳”、“接”、“亲”、“跑”——得到允许后的兴奋。

师: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她在借项链时的几个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揭示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失项链”部分

a、提问:舞会上的四个“陶醉”说明了什么?

明确:长期以来的梦想得到实现,这种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正反映了她极度膨胀的虚荣心。

b、讨论:生活和她开了一个绝大的玩笑,就在她的幸福达到顶点时,项链丢了。丢项链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有关《项链》教案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